2024年6月22日上午8:30,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雙周政策分析會暨2024年中國宗教法治高端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立德樓1125會議室召開。會議由人大國發院和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合辦。來自法學、宗教學、公共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等學科領域的20余位專家學者和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相關工作人員圍繞“推進新時代新征程宗教法治實施”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顯著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國發院社會轉型與法治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教授在主旨發言中,系統回顧了2016年全國工作會議召開至今系統開展的涉宗教立法工作,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宗教事務條例》為主干、專門的宗教行政規章調整和一般性法律調整相結合,包含司法解釋在內的宗教法律規范體系。我國宗教事務整體上實現了從政策主導、單一行政管理向政策與法律并舉、全面依法治理的轉變。隨著宗教領域立法任務基本完成,當前進入到法治實施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睆娜舜?、政府、地方“立良法”到基層落實“得善治”,全面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系統總結新時代涉宗教典型法例、事例、案例,研判宗教領域突出問題并提出積極有效的法律對策,推進宗教法治建設的行穩致遠,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馮玉軍教授呼吁與會者深入交流,分享見解,共同為新時代宗教法治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一單元研討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劉金國主持。
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鄭筱筠教授指出,目前我國已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宗教事務法律體系,既涵蓋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也包括省市兩級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確保了宗教事務管理有法可依。然而,宗教治理過程中仍面臨法律實施中的政策與法律規范協調問題和執法能力不足等挑戰。為此,應該通過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切實提升宗教治理法治化水平,特別要加強宗教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教授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5年來宗教中國化的不凡歷程,對宗教中國化理論的實踐經驗及其啟示作了總結。并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一是論述了堅持宗教工作方向的精準要義,包括增進信教群眾認同、引導宗教界自主變革等;二是強調了“兩個結合”的理論價值,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中國實際,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體系;三是明確了突出我國文化主體性的現實指向,促進宗教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轉型與傳承。這些論述對新時代宗教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北京)研究員、原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副主任沈桂萍教授首先總結了地方立法以及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成就。繼而圍繞著干部隊伍流動性大、宗教政策法規知識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法律法規條文仍有模糊之處、社會協同治理尚有不足等問題,提出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對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進行長遠研判、統籌推進和分層治理、構建各部門緊密協作的長效機制等對策建議。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成有教授從歷史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探討了宗教法治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宗教中國化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宗教法治的建設,歷史經驗教訓對當代的宗教治理具有重要啟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宗教治理中必須考慮地區性差異和文化認同問題,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中國化的論述不僅是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更是實踐中的指導方針,研究宗教法治的歷史有助于提升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劉培峰教授從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合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對傳統宗教儀軌的深入理解三個角度闡述了依規治理的必要性。針對當前宗教團體缺乏制度創新的動力、宗教人士獲得特權地位后的不當行為、宗教場所的集團化趨勢帶來的管理問題等。劉教授建議通過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合規管理、合理評估,以及傳統宗教儀軌的創造性轉化來加以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張風雷教授在發言中指出,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宗教工作的基本準則,需要學術界堅持不懈地呼吁推進。盡管當前在相關法規規章、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宗教治理領域仍存在有法不依的問題。他強調,宗教問題的根本在于對宗教的認識問題,宗教管理中的一些問題源于對宗教的認識不統一,需要對社會主義社會宗教社會功能的性質進入深入研究,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來制訂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要加強黨政干部隊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隊伍和宗教研究隊伍等三支隊伍建設,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將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落到實處。正確的宗教觀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對于推進宗教法治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學明教授指出,我國宗教法規政策建設已有初步成效,接下來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政策法規的執行效果對宗教治理進行綜合評估和研判,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和科學管理宗教事務。尤其是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形勢下,要避免應急管理思路在宗教事務中常態化。我國宗教治理有兩個維度,即宗教工作法治化和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層面上的“引導”同樣是“防治”的一個有效方式,這種方式更能夠達成宗教和社會的良性互動,避免行政和法律成本的增加。宗教治理的法治化需要明確法律的邊界,避免過度管理,提倡以整體性視野對待宗教問題。宗教治理亟需培養一批具備“宗教學素養”的人才,要從文明教育、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的角度加強高校的宗教歷史和文化教育,讓多學科、交叉學科研究的宗教學方法和成果滋養學生,提升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和“對待”宗教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和方法。
第二單元研討由中國人民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教授主持。
馮玉軍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宗教工作法治化和宗教中國化,都是宗教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目前宗教事務管理中存在行政強制手段過多,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適用以及宗教治理協調性不足的情形,應通過構建權威高效協調的宗教事務工作格局、加強法律法規政策的宣講和培訓、確保法律法規的穩定預期、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權利保障指引文件、進行法律規范的備案審查等加以改善,從而實現宗教事務的依法高效科學治理。
中央統戰部宗教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雷麗華探討了當前宗教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建議。針對現行宗教法治化工作中對宗教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保護不足、宗教文物確權難、缺少資金支持等問題。建議加強宗教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和執法研究,呼吁國家加大資金投入,設立宗教文物保護基金。推動宗教活動場所財產確權,明確歸屬和責任,發揮宗教界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體作用,加強宗教界的培訓和文保宣傳工作,確?!段奈锉Wo法》真正落地。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民族宗教教研室副教授張祎娜指出,宗教界人才的培養對推進宗教中國化至關重要,宗教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宗教中國化的進程,宗教界人士的能力和水平決定了中國宗教的面貌。針對當前問題,一要重視宗教院校建設,支持其朝現代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二要加大力度支持各地社會主義學院對宗教界人才的培訓,加強政治共識教育、文化認同教育和能力素質培育。三要培養能夠闡釋宗教教義思想中國化的復合型人才,解決教義虛化的問題。四要優化宗教人才的層次和結構,通過聯合辦學等方式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五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宗教人才選拔、任用和考核機制,為宗教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雪松副教授探討了中國作為古老帝國的跨文化治理能力,“中國化”并不意味著必須通過漢化和同化才能實現有效統治,而是應該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美美與共”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并強調培養跨文化治理能力的必要性。針對當前宗教出版業的困境,他建議從靜態安全轉向動態安全,從消極安全轉向積極安全,具體措施包括細分面向信教群眾、普通民眾和學術界的出版工作,努力出版高質量的宗教書籍,講好中國宗教故事,提升宗教出版物的影響力,以全面展示中國宗教的風貌,實現宗教圖書出版的安全與繁榮。
大灣區法商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明在發言中強調了宗教法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緊迫性。他舉出地方宗教立法及實施的實例,來說明宗教法理論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包括未成年人進入宗教活動場所的規定、具有宗教意義標識禁止注冊商標的問題、教職人員民事糾紛的處理、僧人遺產繼承、寺廟義工等法律實踐問題,都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宗教法治理論體系,以更好地處理實踐中的復雜問題。不能簡單照搬西方的法理學理論,而必須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宗教法治理論進行創新和發展。
北京市法立(朝陽區)律師事務所主任杜凌云律師分享了從事宗教法律服務的實踐經驗,并探討了宗教法律服務的發展方向。她指出,提供宗教法律服務的前提是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觀念,并結合實際情況處理宗教問題。宗教法律服務應依法依規、人性化地處理問題,尊重宗教的特殊性。處理宗教界人士的違法行為時,要注意區分故意犯罪與無知行為,以保護宗教界合法權益。處理有影響力的教職人員案件要特別謹慎,因為這些案件可能會對宗教界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太剛教授探討了治理情感轉向與宗教法治的議題。他首先回顧了從文藝復興以來理性崇拜的歷史,指出理性在工業化時代末期的局限性,強調協商民主和過程民主的重要性,推動了情感治理的興起。鑒于宗教領域是弱理性、高情感與深文化的領域。宗教信仰與科學理性有沖突,信眾的虔誠信仰體現了高情感,而宗教慣習與文化傳承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為情感治理提供了更多發揮作用的空間。當代宗教領域的情感治理有四個要點:一是情感注入法網、二是情感不逾法網、三是情感彌補法網、四是情感溫暖法網。通過情感注入,讓法治更加人性化和有效。這樣的情感治理方式可以提高宗教法治的效果,更好地服務于宗教領域的管理和發展。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盧潯從宗教團體視角探討了推動宗教中國化和宗教工作法治化的作用。他認為,宗教團體的工作人員需要完整、準確、全面掌握本領域法律、法規、規章、政策,這方面與黨政干部的要求并無不同;同時又需擁有較高的宗教學識和多方面的專業技能。目前宗教團體普遍面臨人才不足問題,反映的是宗教團體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實踐中,有些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積極同第三方法律服務機構聯合,對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規章制度作合規性檢查,及時修正。平時的工作也盡量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自身規章制度的要求,體現了宗教中國化、時代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