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上午,人大國發院主辦的第一期“雙周政策分析會”在騰訊線上成功舉辦。本次政策分析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強國建設”為主題,圍繞新質生產力在數字技術、能源、貿易、經濟、公共外交等領域的運用和鮮明體現,邀請13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和專家從多學科視野,展開深入研討,闡述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蘊含的深邃邏輯,為助力高質量發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思路。本次政策分析會同時在鳳凰網、新浪財經、北京日報、百度和國發院微博等平臺直播,觀看人數達52萬。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進行開幕致辭。王軼首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向第一期雙周政策分析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與會的專家學者、媒體以及線上觀眾致謝與問候。
王軼強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也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成果,要求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勞動資料的革新、勞動對象的拓展,而如何在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儲備、大學與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融合、決策咨詢服務等方面發揮龍頭作用,引領推動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是值得高等教育和智庫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殷切期望與會的智庫專家學者圍繞今天會議所討論的議題,從多學科視角深入研討,闡述新質生產力蘊含的深邃邏輯,充分交流意見,為助力高質量發展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思路,助力提升新時代高等教育和新型智庫對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支撐力與貢獻度。
本次雙周政策分析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教授王莉麗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劉青,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歐亞研究院執行院長許勤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商學院教授陳甬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云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張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韓冬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信息學院教授程絮森參與研討。
劉青指出,在我國經濟高度融入全球化,堅定致力于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要有開放型經濟的視野。他強調,優化營商環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礎與著力點,要以全面依法治國,法制化營商環境的建設來引領我國開放型經濟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新時代的新改革紅利。他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高質量的契約執行力度與知識產權保護是高科技產業比較優勢的最重要來源。第二,法制化的市場制度是實現以競爭促創新的前提條件。第三,法制化的市場制度是實現以開放促創新的前提條件。第四,經濟政策,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創新的重要阻礙。
黃石松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人口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是緊密相連、互為作用的,如何削弱和化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負面效應,發揮和強化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是中國老齡化社會治理中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構建中國式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中國的銀發經濟,要堅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著力點,要著力推動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全面、系統、協同的創新。為此,他建議:一要更新觀念,消除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二要加快推進銀發科技的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三是創新銀發經濟的發展模式。
許勤華指出,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邃思考,為新時代新征程厚植綠色底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原則。從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蘊含著重大理論價值。從底層邏輯看,著力推進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也蘊含著重大現實價值。綠色決定新質生產力的質量、成色。綠色決定新質生產力對外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陶文昭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方法角度,提出四點:一是科學方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全面闡述,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當然要堅持的六個必須,本質上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更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要先立后破?!跋攘⒑笃啤狈蠂抑螄碚?、經濟發展的穩中求進總基調?!跋攘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緊迫性、必要性,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搶抓機遇?!捌啤笔歉母锉仨毜?,改革要破除一些舊體制,發展也要淘汰一些舊的,但是要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創新與傳統的關系。三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反映實事求是,是從實際出發的根本要求。
王文從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安全化角度進行闡述。2023年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關于科技投資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在內的所謂敏感高科技領域,限制美國對中國投資與交易,加重了美國近年來對中國高科技打壓和封鎖的“冷戰”色彩??萍几偁幰郧八从械募ち页潭仍谌蚋鱾€角落蔓延,將決定著新一波企業紅利的歸屬、新一批技術天才的問世、新一片區域發展的成敗、新一輪大國競爭的輸贏,甚至新一場文明演進的方向。他指出,未來10年,第4次科技革命效應將被激發,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等新一輪科技將出現顛覆性的迭代突破。他還強調,當前人類經歷的第4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場“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的調整,更涉及源于“地緣技術”更替而出現的“地緣文明”的演進。
林堅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論述。他指出,創新、優質、先進生產力這幾個關鍵詞,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發展人文經濟,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創新生態,就要有助于創新主體進行協同創新的網絡系統,它是一個具備完善合作創新制度體系,各個主體進行協同創新,包括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等。通過有組織的網絡協作,深入整合能力、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實現創新因子的有效匯聚,為各主體帶來價值創造,實現可持續發展。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跟發展人文經濟結合起來。一個地方的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科技發展狀況、政治生態、人文環境等,和推動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
陳甬軍重點從新型生產關系進行闡述。從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調查調研民營經濟發展得到啟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問題解決不好,生產力發展不起來,光講干,光講投資,解決不了問題,要補一個概念和新質生產力相配合,即新型生產關系。所謂新質生產關系,就是能夠適應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要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促進新質生產關系的形成與完善新質生產關系包括并不限于: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塑造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等。改革開放完善新型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所以新型生產關系來自于實踐,又要為實踐的發展服務。
張云飛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傳統生產力具有資源能源高消耗、生態環境高污染等特征和局限,具有破壞力,實質上是“黑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綠色生產力,是能將生產力的生態化和生態化的生產力統一起來的可持續生產力。從客觀上來說,新質生產力是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從理念來說,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的樣態。簡單總結,新質生產力是按照綠色、智能、泛在的要求,實現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的生產力,能夠有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張迪從國際傳播的視角闡述新質生產力對于國家形象和國際傳播帶來的影響及作用。根據近兩年的多樣調查發現,中國科技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其次是和科技緊密相關的經濟排第二。根據多次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在全球民眾心目中,中國科技成就從認同的角度一直排在最高的位置,93%的全球民眾對于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科技發展上的成就認同度極高,和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就基本并駕齊驅。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到,科技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國家形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和新質生產力又發生非常密切的關系,即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要素。未來如果能夠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傳播,能夠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韓冬臨從其他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經驗和教訓進行分享。從發展型國家經驗看,上世紀70-90年代的日韓兩個發展型國家,在持續的發展意愿、高度不自主性的經濟官僚機構、非常緊密的政商關系、有選擇性的產業政策,以及國家的力量來推動特定產業發展等方面看,發展型國家經驗在本世紀被認為是失敗的。因此,從國際經驗得到簡單啟示:第一,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第二,需要國家因地制宜和因勢制宜,根據各個產業不同的特點、不同發展階段,更加精準地發揮不同角色,發揮市場特點、市場優勢。第三是國際合作。
程絮森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至少包含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革命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為前提;第二,需要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相融合,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第三,推動形成先進制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業態,實現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與產業鏈的現代化;第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就要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的生產力。
會議最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教授,代表主辦單位進行總結致辭,并從公共外交視角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王莉麗表示,本次政策分析會結合了人民大學的高端智庫優勢,也充分運用了數字技術的平臺和傳播優勢,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入研討。隨著數字基礎設施在全球范圍內的加速的迭代,數字技術成為了重構與連接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的底層的邏輯,人類社會加速邁入了數字文明時代。數字公共外交在一國政府主導和政策的支持下,在充分傾聽和了解公眾輿論的基礎之上,通過以政府智庫媒體企業個人為主的多元的行動主體,依托數字技術提供的信息傳播渠道與平臺,與國內外公眾進行雙向對話與關系建構,它的目的是加強理解增進信任,推動共有觀念的形成。它與傳統公共外交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更通暢的信息傳播、更便捷的對話交流、更加注重對公眾意見的認可、尊重與反饋。公共外交的數字化既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迭代過程也是技術演進的必然結果,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在公共外交國際傳播領域的鮮明體現。在新時代背景下,運用好新質生產力,通過有效的數字公共外交加強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對話,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已經成為中國當下急需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雙周政策分析會”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打造的一個高端政策研討交流平臺,旨在通過對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和綜合評估以推進人大國發院的“新平臺、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高端智庫建設。該平臺通過匯聚校內外、政產學優質資源,力圖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法律、外交等領域的重大政策議題提供“人大觀點”。
媒體報道:
中國日報:新質生產力是個什么力?人大專家跨學科研討
光明日報: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創新 ——人大國發院第一期“雙周政策分析會”觀點摘編
光明網:如何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式現代化?專家學者透視“新質生產力”
中國新聞網:首期“雙周政策分析會” 聚焦新質生產力